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快讯 > 正文

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骂、挨打,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?

时间:2025-09-13 12:06:30    来源:经济观察报    

近年来,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感叹:“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,打不得、骂不得了。”

“我们哪个不是小时候被打骂过来的,怎么一点事都没有?”

“就是惯的,饿他几天,什么病都没有了。”

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看上去比以前更脆弱了?是什么原因,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?

01 孩子看上去变得“更脆弱”,是这3个原因

其实,现在的孩子看上去变得“更脆弱”,主要是这3个原因。

第一个,关注度变高了。

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家庭系统理论。该理论将家庭看成是一个复杂的人际系统,它具有自己的等级划分和规则,制约着家庭成员的行为。家庭既可以运行良好,提升家庭的幸福感,也可能功能失调,让一个或多个成员产生持续的心理病态。

以前的家庭,一般是多子女家庭,父母的关注度通常较弱。而如今,少子女家庭,一个孩子,会被五六个人关注,他就像站在聚光灯下,一举一动,无论是性格中的哪一部分,都会被放大。而他个性的空间,也就被压缩了。

但是,每个成员都过度地参与了其他人的生活,就会导致个体没有自主性,总是被控制。这时候,就容易激发孩子的负面情绪。

第二个,运动空间受限。

过去的孩子,相对来说是比较放养的。大多数时候,都在外面疯玩,运动量非常大。等玩累了,晚上很容易就睡着了,睡眠质量也很好。

有研究发现,运动可以帮助孩子调节情绪。我们体内有一种激素叫“内啡肽”(endorphin),它是一种由脑下垂体和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,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感觉,能帮助人缓解压力,而运动可以帮助人体分泌更多的内啡肽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,我们运动完之后,虽然身体上很疲惫,但是心理上往往会感觉很愉悦、很快乐。孩子运动之后,体内的内啡肽会提高,情绪会更加积极。

但现在孩子们压力很大,有繁重的学业,被关在“笼子里”,失去了发泄的渠道,导致情绪难以纾解,因此容易患上情绪病。

第三个,情绪被代际传递。

其实,以前的孩子,并不是没有心理问题,只是在当时的年代,没有人将其当回事。

有一部分情绪被排解了,但大量的心理问题的则隐藏在了性格里,被代际传递了。

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,告诉自己,以后有孩子了,不要变成父母的样子。

但你成年后,当了父母,会发现自己在某一个瞬间,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,和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样。在很多事情上,都有父母的影子。

所以,并不是现在的孩子变得脆弱了,而是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。

02 如何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?

那么,如何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?在这里,给你3个建议。

1.不要让学习成绩成为孩子的唯一价值感来源

很多家长,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,希望孩子学习好,出类拔萃。

为了达到这一目的,甚至会有“比较”“逼迫”等行为。

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“超限效应”,指的是刺激过多、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,从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。

孩子在家长的逼迫和重压之下,就容易被逼出心理疾病。

其实,很多事情都比成绩好更重要。前一阵子,赤岭阿亮划船海钓,漂流了一夜。他身上有一种未经雕琢的野性和生命力,得到了大家的喜爱。

孩子能闹腾,能探索,能健康、快乐的成长,长成他本该成长的样子,也是很好的事情。

泰戈尔说:“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你,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。”

心理阳光的孩子,背后也会有个阳光的家庭。父母能包容孩子,接纳孩子,他才能感受到爱,发展出健全的人格。而这样的孩子,未来是不会差的。

2.不要用爱的名义,控制孩子

《庄子·至乐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:

从前,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,鲁国国君让人把海鸟接到太庙里供养起来,奏《九韶》之乐想让它高兴,用最高规格的“太牢”作为膳食。

没想到,海鸟竟忧心伤悲,不敢吃一块肉,不敢饮一杯酒,三天就死了。

鲁国国君发自内心爱这只鸟,他用自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养鸟,结果却把鸟给养死了。

大多数父母也是这么养孩子的,看上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了孩子,但实际上给的是对方不需要的,对方根本开心不起来。

这样的结果,就是会让孩子产生慢性压力。甚至感到悲伤、痛苦。

所以,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。

著名哲学家马丁·布伯曾说:“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,那么,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,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。”

3.建立和孩子共情的能力

《父母的觉醒》一书中指出:我们必须认识到,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,而是在塑造一个有独立特征的灵魂。

所以,父母对待孩子,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。人是有情绪的,因此,父母更要接纳孩子的情绪,培养和孩子共情的能力。这要求父母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,去思考孩子的思维: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?他有什么需求?

父母对孩子而言,是有“情绪容器”的功能的。孩子有负面情绪,作为家长,要当孩子的树洞,倾听孩子的想法。

哲学家弗洛姆说:“如果没有尊重,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。”

真正尊重孩子,孩子才会感受到被爱,也会具备爱人的能力。

最后总结一下,其实并不是孩子变脆弱了,而是环境和时代变了。那么如何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?有3个建议:不要让成绩成为孩子唯一的价值感来源;不要用爱的名义控制孩子;建立和孩子共情的能力。

作者:杨怡
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“杨博士说心理”

标签: 财经频道 财经资讯

相关新闻

凡本网注明“XXX(非现代青年网)提供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。

特别关注

热文推荐

焦点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