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资讯 > 正文

人民日报:敢说“章丘无锅”,才有“洛阳纸贵”

时间:2018-03-16 10:18:36    来源:人民日报    

文艺创作与品牌经营是长途赛跑,任何“抢跑”“抄近路”“犯规”“作弊”都将被证明是庸人自扰

“洛阳纸贵,章丘无锅。”随着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热播,片中手工打制的“章丘铁锅”一时间订单如雪,不愿为订单降低品质的制锅人给出这般答复。83岁老铁匠虽然满面烟火色,一身劳作沧桑,却以最朴实话语道出打造一口好锅的经验:“三万六千锤,少了不行,没有这个功夫就出不了这个产品。你糊弄它,它也糊弄你!”这句话虽朴素却力道十足,其中蕴含的“敬”“勤”“谨”等劳作和经营态度,足以为今天的文艺创作者所深思笃行。

“盖文章,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。”古人此论极言面对创作之虔敬。在这个人人皆可成为创作者与传播者的网络时代,文艺创作门槛逐渐降低,作品良莠不齐、泥沙俱下背后,是文艺创作“敬畏感”的消退。一些创作者放弃精益求精的创作追求,放弃为读者观众负责的职业精神,以短平快的作品换取眼前利益,炮制大量粗制滥造内容。诚然,今天与曹丕的时代甚至鲁迅的时代已大不相同:市场经济成为支配物质和文化生产的底层制度,文学艺术创作面临诸多名利诱惑和裹挟;从接受者角度看,感官娱乐需求更加强烈,文化快餐消费习惯愈发普及。这就意味着,文艺创作的“庸俗”“媚俗”现象是浮躁社会风气的共同产物。尤其,近几年文化产业“投资凶猛”,大量热钱流入,为获取更高更快的盈利,配方式生产、营销优先等观念套路花样翻新,作品本身艺术品质却往往被忽视了。

作为作品最终创造者,文艺创作者的主体责任是无法推卸的。粗糙与精致、贫瘠与丰富、苍白与隽永、速朽与流传,这些标签都将贴在作品与作者身上。或许能力有不同,但只有虔敬的创作精神才能让创作者最大程度上接近文艺精品。正如那些回以“章丘无锅”的手艺人,他们对物力的珍惜、对产品的珍重、对用者的敬重以及对自己工作的尊重,造就了响当当的品牌。这对文艺工作者有着巨大参照与启示意义——只有心怀崇敬之情,才有精益求精的态度,才会认真负责对待每件作品,才能潜心对现实生活进行不断而深刻的观察、撷取、开掘,才能把握艺术规律,创造艺术精品,从而真正发挥文艺功能,吸引、感染、熏陶乃至启迪、培育艺术的观赏者。

凡是精品打造,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虔敬态度辅以琢磨功夫,方能百炼成钢。每一口章丘铁锅,都要经过“十二道工序,十八遍火候,大大小小十几种铁锤工具,一千度高温冶炼,三万六千次锻打”,这种对铁最有力的历练,最终赋予铁锅以生命。艺术作品相较而言,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巧、方法,暗含深奥抽象的内在特征与规律,所谓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”,因而需要更为勤奋艰难的淬炼与付出。优秀艺术家应当报以“精品”的执念,以“一分劳作一分收获”作为艺术实践之核心,潜心于技术技巧的习练掌握、素材题旨的积累开掘、思维意识的拓展精进、境界修养的净化提升,当所有精妙存乎一心又能应之于手,就会创作出优秀作品。正如章丘铁锅,在锻造成型后,尚需一锤一锤的千万次敲打,变成坚韧、明亮而美丽的样子。

人生是长途旅行,创作是长途赛跑。任何“抢跑”“抄近路”“犯规”“作弊”都将被证明是庸人自扰。经营人生和经营创作,当有“章丘无锅”的理性态度与长远目光,方能抵挡诱惑、站稳脚跟,方能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,从而挥就“洛阳纸贵”的文艺精品。(韩传喜)

标签: 章丘 人民日报

最近更新

凡本网注明“XXX(非现代青年网)提供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。

特别关注